江汉70年 | 民生篇:当你老了 夕阳分外红

发布日期:2019-05-14 23:12   来源:江汉之声

  一首《当你老了》,唱遍大江南北,也唱到每个人的心坎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也正向我们走来。如何养老?如何让每个老人能够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一直牵动着政府和百姓的心。

  建国初期,江汉区只有4所福利院,收养了300多名孤老、困难户老人。

  截止2018年底,江汉区有5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家养老机构,提供4000余张养老床位。

八十年代老年人医疗保健

  2018年,江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7.56%。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趋势加快显现。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到,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江汉区委区政府连续多年把养老工作列入为民兴办十件实事之一,形成了社区、居家、机构 “三位一体”的“立体”养老服务网,探索了一个又一个创新之举,其做法被国家民政部誉为“江汉模式”在全国推广。

温馨养老 个中滋味比蜜甜

  今年97岁的韩天岂老人是从事天文研究工作的,他的新婚妻子吴静林是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他俩的结合正好是“天造地设”的完美诠释。去年10月,韩爷爷追随着老伴住进了江汉区社会福利院。

  两老每天起床梳洗整理后就到食堂吃早餐,然后牵着手去花园散散步。护理人员这时候就帮他们整理房间,清洗衣物。韩爷爷一辈子从事科研工作,喜欢读书看报。而老伴吴奶奶爱好广泛,福利院的各个兴趣班都有她的身影。有时,韩爷爷也充当一下老伴的忠实粉丝,陪着她一起去上课。

  和韩天岂、吴静林老人一样,生活在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的老人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每天有特色课上,有歌唱,有戏曲学,有讲座听,隔周还有电影看,每月有生日宴吃。

福利院的特色剪纸课

福利院的特色声乐课

  在中国养老服务业,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俨然是一张武汉的养老名片。提起这个建院55年的区级福利院,不得不提该院的熊承刚书记和周春芳院长这对“黄金搭档”。

左一为周春芳,右一为熊承刚

  认识他俩已经二十年,两人始终怀着一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同理心,兢兢业业,一门心思扎根在江汉区养老事业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如今,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从当初的85张床位,到现在的800张床位,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年岁渐长,他俩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少改变,这也许是他们内心的慈善之心,忠孝之道日益增长的结果。

  “失能老人每2小时需翻身1次,为老人修剪指甲应留存1.5mm;挪动行动不便的老人时,轮椅应与床呈30°~45°夹角固定” ……2016年,一部由周春芳、熊承刚利用三年数不清的休息日和节假日,亲自起草的《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在全国养老业引起轰动。该手册将服务标准细化到全院13个部门,85个岗位,110个服务流程,让老人享受更精细、更规范、更人性化的服务。

  一个行业内的标准集成,一个全国可借鉴的规范蓝本,竟然出自这样一个基层单位,这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可想而知。两人谈到他们起草的初衷及对养老事业的美好愿景: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取得的骄人业绩,是江汉区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16家养老机构都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全区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

  万松街王家墩社区有常住人口5864人,60岁以上老人达到1493人,面临严峻的养老挑战。辖区内的房屋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无电梯,周边没有大型超市、菜场,老人买菜、吃饭成了一道难题。

  “民以食为天”,何况是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书记、主任罗艳红在2016年社区党委换届大会上立下誓言:在任三年,一定要帮老人解决吃饭问题。

罗艳红和社区居民在一起(左三为罗艳红)

  三年来,这位手机微信好友319人,其中200多人都是社区居民的罗主任“摸着石头过河”,派社区网格员三下社区摸信息,光是听群众意见的会议就开了四次。通过不断的改进、摸索,实现了灵活多样的订餐形式,让所有有订餐需求的老人有饭吃、吃好饭。

王家墩社区的幸福食堂

  我们在2300多平米的王家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设置在这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布局合理、宽敞明亮,练歌房、舞蹈室、健身室、日间照料室、书画社、汉秀室、老年用餐室等20余个独立的老年人活动空间一应俱全。

王家墩社区书画社

  这里除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远程照护、24小时居家照护、上门助浴外,还与门诊部实现了联动,为老人们提供专项健康检查、康复训练。

  精心添置了智能血压计、血氧仪、体感运动模拟机、电动按摩椅等高科技适老器材。这些器材都是社区带着老人们一家家去试用,老人用着舒服、满意才订购的。“政府肯给钱,你还要会用钱。不能华而不实,老人适用、安全最重要。”罗艳红说。

社区为老人们采购的适老器材

  为切实把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等“三助一护”服务送到老人身边,江汉区充分整合优质服务资源,以王家墩社区为试点,构筑了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管,全天候响应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今年,服务有效应答街道将达到60%以上。借助电话呼叫、智慧拐杖app、终端信息机等便捷智能终端,让老人感受到“互联网+居家养老”的魅力。

江汉区投资构建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在江汉区民族街、新华街、万松街还创新开展“亲情互换、空巢不空”互助养老模式,为空巢老人和有住房需求、富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牵线搭桥,促成住养结对90多对,周末帮扶结对300多对。

乐呵乐学 晚景如春笑开颜

  坐落在小南湖公园内的江汉区老年大学,占地7300多平方,近万名学员可以在这里上摄影、舞蹈、书法、诗词、朗诵等60多个专业220多个兴趣班。老人们只需花费一百元就能在这里上一个学期含金量颇高的课程,每次开新班,名额都是秒空。

江汉区老年大学的学员认真学朗诵

2018年9月,美国“学者之路”游学交流考察团到江汉区老年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

  这座建校35年的老年大学承载了太多老人们的欢声笑语,被老年朋友誉为“武汉基层最美的老年大学”。

  一踏进老年大学的校门,悠扬的琴声和美妙的歌声在大厅回荡,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发现这里的教学内容都紧跟时代潮流,新课程一个比一个时尚。

吸引国际友人参观学习

江汉区老年大学时装模特班特邀参加“武汉国际时装周”走秀表演

  智能手机班颇受老人们的欢迎,从最初的的2个班开到了11个班,授课内容也与时俱进,前几年教老年人智能手机怎么使用,如今教老年人如何网购,怎样照相,如何修图,怎样美颜等。

  去年5月,江汉区老年大学首次将网络直播引入课堂教学。全区100多个社区的老年人可以同步在线上课。

2018年5月18日,江汉区老年大学开通了远程教学首播。当天,江汉区60个社区、3000多位老年人同步收看了本次网络教学。

  江汉区老年大学还经常组织学员通过各种平台,开展多层面的文艺演出,让老人们学有所用,学用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愿你我满头白发时,也如他们一样,不为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发愁,不为身体不适就医难发愁,不为单调乏味的老年生活发愁……青山依旧在,夕阳别样红,一幅美好的夕阳画卷正为江汉的老年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