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无 | 发文日期 | 2024-12-05 17:29 |
---|---|---|---|
发布机构 | 江汉区民政局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对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7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对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7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一、培育“国”字号养老品牌。发挥国企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2家国有企业结合主责主业积极拓展银发经济相关业务,为居民开展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智慧养老服务业务。区属国企吉年养老参与养老工作经验在全省民政交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积极推进区社会福利院运营管理改革各项工作,探索养老市场化新路径。鼓励养老企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发展,对3家连锁运营3A级及以上等次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家以上的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发挥29家民营经济作用,推动普惠化、连锁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加快形成。规范对全区社会办养老机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的统筹管理。
二、深挖潜能落地服务。从2018年区级平台开通运营以来,已开展“互联网+居家养老”线下“三助一护”及免费配送餐服务累计14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服务老年人千余人次。把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三助一护”)服务作为“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核心内容,同步实施综合评估、服务补贴等制度,为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享受“三助一护”服务分类给予补贴,助力“互联网+”的优质服务承接商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了10万个老人、30家服务商、108个服务网点和服务机构的基础档案库,实现数据信息“一网统管”,及时协助老年人分类链接服务,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三、强化养老服务供给。为养老服务供求搭建精准对接桥梁,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企业推介会,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养老服务。组织养老机构和服务商参加第42届中国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暨国际福祉机器博览会,积极扶持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托管服务的非营利性、养护型中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院)的建设运营,按照市级建设标准、培育发展措施,实现“一碗汤”距离的养老供给,让老人离家不离亲。目前全区已建的社区养老院基本有效满足了老人就便、就近享受机构照料服务的需求。
四、完善医养融合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协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设置医疗分点等方式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区民政局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签订“医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签订老年人对口就医协议,畅通医养融合渠道。整合区残联服务资源,为失能、半失能居家老人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在北湖街、汉兴街2个街道的3个养老综合体内设中医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街道养老综合体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查房、问诊、免费体检等服务。派出社区卫生中心专业医生指导养老服务机构,结合上门服务探访、站点咨询等方式,建立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7418份,每月为失能失智老年人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约670余人次,养老网点每月问诊约140余人次。
五、探索医疗服务新路径。以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和家庭养老床位为载体,在老年人家中布设智能床垫、毫米波雷达、智能魔盒、一键呼叫、双向音视频通话设备等智能产品,对失能老年人身命体征进行常态化监测,通过“互联网+健康养老”模式,依托网络智能设备,及时响应和开展线上线下健康咨询、医疗指导、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推进基本医疗服务进家庭,促进养老服务品质提升。截至目前,已完成935户老年人智能设备安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9800余人次。
六、人工智能“助力”享老。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终端设备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搭建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桥梁,在1个、4个社区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示范试点,布设智能产品4871件、分类打造9大应用场景,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把“床位搬回家”,把服务送上门。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打造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按照中心城区人均不少于0.17平方米的标准,请市规划院编制《江汉区医养结合养老康复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纳入全市城市规划“一张图”管控,为养老设施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按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区布局、可分可合”的理念,划拨7569平方米土地,投资4.5亿,建设区级综合性养老中心,建筑面积396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政府租赁15125平方米房屋,每年投入840余万元租金,建设13家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设置床位443张,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养老综合体覆盖8个街道,覆盖率75%。
八、加强养老服务阵地建设。聚焦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养老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本着“为民办实事、让社区更温馨、让老人更幸福”的原则,通过在老旧小区实施无障碍改造,补齐老旧社区的养老功能短板。为1300户有需求的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安装助老设施,提升老年人生活的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我局将继续发展协调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从探索养老服务改革、增强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夯实养老服务安全基础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江汉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