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无 | 发文日期 | 2024-12-05 17:33 |
---|---|---|---|
发布机构 | 江汉区民政局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对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9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对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9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一、在“全民参与,决策共谋”方面,引导扩大社区自治参与主体,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成为文化生活建设的参与者与决策者。一是发动社区单位参与。驻区单位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与社区共建项目、共谋发展,充分发挥在公益服务、资源支持、秩序维护、协商共治等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机关事业单位通过签订双向服务协议等方式,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共同协商社区治理事项,实现共驻共建、共享共用。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参与。重点扶持与社区治理和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对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科技、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文化娱乐、生态环境等7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支持民办非企业机构开展社区服务,加快发展社区生活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等专业社会组织。同时,聚焦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社区事务类、文体活动类等四个领域,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引导每个社区社工室成20个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社会组织1853个,其中文娱类占比43.49%,文体团队在有序开展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扩大了共同缔造的优势。三是支持志愿骨干参与。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对接居民需求,重点在社区开展邻里关爱、互帮互助、道德宣传、公益服务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和发展“社区+社工+志愿者”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服务格局,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民主决策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团队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在“团队繁荣,发展共建”方面,举办公益大赛,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连续5年成功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统筹江汉特色资源,吸引全区社会组织参与,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重点支持社区自治类、公益枢纽类等组织,开展为老助残、儿童关爱、志愿者培育、物业自治、环境保护等公益项目130余个。通过公益项目孵化,带动和培育了一大批政府认可、居民欢迎的社区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益品牌,让更多热心公益服务的个体参与到江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用微小光芒,汇聚成火炬般光与热,温暖江汉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还加强文化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
三、在“协同配合,建设共管”方面,加强阵地建设,为文化生活共同缔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建立居民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发挥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设美好社区。投入资金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服务水平和设施条件,江汉区现已建设“城市书房”、“金桥书吧”等书香文化阵地46个,发挥书吧阵地惠民效益。同时,我们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回应广大在汉青年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区级共青团组织优势,筹集整合资源,开设“青年夜校”,为江汉区青年提供了一个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的平台。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共同营造和谐、文明、宜居的社区环境。
四、在“以评促改,效果共评”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定期对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我们鼓励居民参与评价过程,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按季度、按单场次活动开展调查,收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建议和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优化文化活动。同时,我们也注重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推动文化活动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五、在“文化认同,成果共享”方面,注重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我们围绕“共同缔造”,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服务活动,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各街道因地制宜打造扬子社区《街坊报》、“红色地标宣讲团”等特色品牌,利用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节假日主题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成果的认同感,同时,我们还及时总结经验,提炼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宣传作用,对在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中好的做法、典型案例、突出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支持参与,不断提高“共同缔造”活动的影响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