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全班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他在病榻上以笔为戈记录历史,他用血肉之躯筑起“不退”堤坝……他们都是坚守军人本色的“老兵”!
近日,江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退役老兵座谈会。会议以“弘扬‘三大精神’、锤炼过硬作风、激励担当作为”为主题,通过颁发聘书、事迹讲述、工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起致敬老兵、学习精神、共话发展的平台。座谈会上,程楚先、王金龙、张国茂三位老兵的事迹,让“三大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程楚先:战火硝烟淬炼“英勇无畏”
1976年,程楚先同志应征入伍,开启了11年的军旅生涯。他军旅生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班长,他率领全班战士,在极其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连续26个昼夜转战400余公里。在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里,他和战友们没有脱过衣服鞋袜,没有躺平睡过一个安稳觉,忍饥耐渴,不畏复杂多变的气候与险恶的地形,多次穿越生死线,与敌人正面交锋。在程楚先的模范带头和英勇指挥下,全班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素质,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作战任务,为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所在连队因此荣获集体一等功,程楚先本人也因作战英勇、指挥有方、功绩卓著,荣立个人二等战功。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荣誉和永不磨灭的记忆。
退休后,程楚先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牺牲战友的深切缅怀,积极投身红色宣讲事业。他深情讲述45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分享自己在“26个昼夜”里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从战场上的英雄班长到建设岗位的普通职工,再到传承红色基因的宣讲者,他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后来者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宝贵财富。
王金龙:方舱病榻书写“忠诚报国”
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63岁的王金龙感染新冠病毒入住江汉方舱医院,期间以笔为炬,每日记录医患携手抗争的感人场景,完成《江汉方舱医院日记》1.7万字。康复后,他继续撰写《一个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方舱日记故事》,两篇共计4万余字的记录被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抗疫历史的珍贵见证。
在方舱治疗期间,他主动担任志愿者,协助分发物资、安抚病友,以实际行动践行“退伍不褪色”的誓言。2020年,他以“记录真实、传递希望”的突出贡献,获评“感动江汉人物”;2024年,作为江汉区老兵宣讲团成员,他走进机关、社区、校园,以亲身经历讲述抗疫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用文字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展现了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家国情怀。
张国茂:洪峰浪尖彰显“实干担当”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2010年7月,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武汉防汛形势异常严峻。7月中下旬,强降雨导致湖北境内湖泊水位暴涨,江夏鲁湖在实施分洪后水位仍超保证水位0.17米,堤防岌岌可危。危急时刻,时任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政治处借调干部、正负责百余名干警培训工作的张国茂同志临危受命。他火速集结并带领这支参训队伍,紧急驰援灾情最严重的鲁湖堤段。
到达现场后,张国茂同志身先士卒,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他迅速组织干警,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全力投入排涝抢险、巡堤护坝、加固堤防等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中。他带领的队伍发扬连续作战、不畏艰险、不怕疲劳的精神,昼夜奋战在洪水肆虐的最前沿。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和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他们坚守阵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成功将灾情损失降至最低。张国茂荣获武汉市“全市防汛抗洪先进个人”称号,他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张国茂退休后加入江汉区老兵宣讲团员,以抗洪经历为切入点开展“退役军人担当”主题宣讲,用亲身故事诠释“人民至上”理念。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座谈会进一步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锤炼过硬作风、立足岗位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既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力量的凝聚。老兵宣讲团成立以来,用鲜活的经历、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让三大精神“活”起来,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扎根人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对退役军人的思想政治引领,优化服务保障,搭建更多平台,激励广大退役军人在弘扬“三大精神”的实践中展现新风采,为引领社会风尚、助力支点建设作出老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