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菜市场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如果不开心,不妨去趟菜市场”“菜市场是人间烟火最好的诠释”……民意街道“1个菜市场+N个早点”正在成为被年轻人“盯上”的打卡地。不少年轻人还期盼各个早点摊位在春节前晚点歇业,春节后早点开张。
六渡桥农贸城位处江汉区民意街道民主二街65号,是附近最大的菜市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营业面积大,摊点特别多,果蔬卤菜、水产禽畜一应俱全,价格也更为亲民。不同于超市日复一日毫无新意的大众菜品,菜市场终归有它无可替代的地方。那些带着新鲜泥土与晨露的蔬果,那些由摊贩起早贪黑亲自挑选并不辞辛苦运来的蔬果,那些独属于菜市场的吆喝叫卖,最原始最接地气的大众生活,正是其他菜市场以外的地方给不了的。“在这里能感受到浓烈的生活氛围,有空来逛逛,挺解压的。”这两年,刘女士经常会约上朋友,打卡武汉各大菜场,“这是在年轻人中兴起的另一种Citywalk,蛮有意思的。”一些菜茎上还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蔬菜味裹挟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治愈着买菜人的每一个清晨。
经营了多年的春卷铺,老板娘让面团在她手间自在游移,有节奏地在饼铛上方起落,一片片薄如蝉翼的春卷皮便做好了,老板坐在摊位前快速地包出春卷,整齐摆放在盒子里,方便食客3分钟做出美食。
穆记卤味多年来的用心经营,俘虏了不少食客的胃,家住仁厚社区的李伯伯隔三岔五来这里切块牛肉回去吃。
在散文《食道旧寻》中汪曾祺这样写道:“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连接着居民餐桌和田间地头的菜市场,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和乡愁。人们喜欢逛菜市场,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新鲜食材,还有那份割舍不掉的人间日常和烟火气。
年轻人爱逛菜市场的另一大原因,莫过于它“美食圈扫地僧”的特质。作为城市生活中最具烟火气的一环,菜市场还藏匿着许多本土美味,是本地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双宝红油牛系列开在这里30多年,靠着秘制牛系列在这条街打出名头,2020年开始,门店就传承到第三代手上,主理人刘珊珊以年轻人视角,在HAPPY站台新开双宝红油拌面单品店,一度成为武汉旅游特种兵打卡爆款,让更多人知道双宝红油牛系列的名字。“虽然我们年轻一辈接手了,但是老店还会继续开下去,”刘珊珊说,“蛮多人问我们会不会搬位置,我们的回答都是不会。小时候,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从这里走,出来的时候就会闻到牛杂混杂的粮食酒的香味,至今难忘,这个店是属于老一代人的回忆,更是记录我们整个成长过程,这种感情是割舍不掉的。”她们希望自己能将店子的味道更好地传承,做成武汉本土的美食品牌。
1985年营业至今的老焱成牛肉米粉,店内热气蒸腾,老旧的灶台、局促的座位也抵挡不住食客的热情,每天早上人满为患,黄老板传承到的手艺早已成了街坊时常怀念的“家常味道”,让不少老武汉就算跨越大半个城,也要来回味一番。黄老板介绍,店里的米粉都是手工现做,不含添加剂,他相信只要味道做得好、食材好,就能获得大家的喜欢,黄老板的坚持收获了一大波食客赞许,作为武汉美食文化地标,也吸引越来越多人打卡。家住30公里外的朱先生种草这家店很久,一大早就和朋友赶来,拿个小板凳坐在马路边,吃一碗鲜烫的牛肉粉,啃着牛骨头,喝着早酒,朱先生表示,“米粉汤是熬好的骨汤,肉都是阿姨现烫的,付完钱会得到小粮票,店里的白酒,配粉吃很美,看一旁边嗦粉的大爷大妈,边过早边聊天,感受到了满满的烟火气,这感觉简直太棒了!”
旁边的朱姐早点和天天热干面,都能吃到武汉过早味的早点,鸡冠饺、面窝、汽水包,炸得焦焦的糍粑,再搭配一碗蛋酒、热干面或豆皮,双倍碳水的快乐,也许只有老武汉人能领悟。
沿着前进一路慢悠悠地走,会路过过早胜地远东巷,无论是赫赫有名的江氏糯米鸡,还是对面朴实的岳记烧饼,都尽显老武汉早点魅力。
巷子口有一家隐蔽小吃,开了20多年,刚出锅的“传统蟹壳黄”,咬一口酥脆,芝麻香瞬间爆在嘴里,是老少咸宜的点心。
逛完菜场,晃荡着来吃个早饭,小吃遍地的小巷子,全都在居民生活的咫尺半径里,生活烟火气,这里最能体会,有空,不妨到这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