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这恼人的漏水声,在天门墩社区财经小区1单元已经持续了近十年。每逢雨季,801室余师傅家的屋顶便成了“水帘洞”,积水顺着墙体渗透至701室汪婆婆家,不仅损坏了家具墙面,更让两户人家的关系日渐紧张。
十年间,从最初的友好协商到后来的争执不休,漏水问题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两户邻里心头。“屋顶漏得没法住,楼下也受牵连,谁心里都不好受。”余师傅说起此事满是无奈,汪婆婆也常因家中墙壁霉变、电器受损而愁眉不展。因801室的房屋产权问题,余师傅一直不愿对房屋进行维修,多次沟通未果,曾经和睦的邻里渐渐形同陌路。
自今年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天门墩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开门教育,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社区,随后,由网格员、综治主任、社区律师、社区民警组成的调解小组迅速行动,开启了“上门问诊”模式。
调解小组先后十余次上门,一边仔细查看漏水现场,记录房屋受损情况;一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梳理矛盾症结。“汪婆婆,楼顶维修需要楼上配合,咱们一起商量个妥善办法。”“余师傅您看,漏水不仅影响自家生活,楼下汪婆婆年纪大了,反复处理漏水也吃不消。”调解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讲法律规定,又谈邻里情谊,慢慢解开了两家人的心结。
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由余师傅出资对楼顶加盖雨棚,从源头解决漏水问题。“十年疙瘩终于解开了,多亏社区干部这么上心。”汪婆婆笑着说。近日,汪婆婆的儿子还将一面写着“初心如磐担使命,真情服务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社区,充分表达感谢之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天门墩社区以“开门教育”为契机,用耐心、细心、暖心的调解服务,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邻里关系重归和睦。这不仅是基层治理能力的生动体现,更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在细微处传递着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