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有这样一位司法干部

发布日期:2017-09-15 15:42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江汉,有这样一位司法干部


她每天总是那样地忙。走路有人拦,吃饭有人找、睡觉有人喊。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一声招呼,她总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不知疲倦地在调解的第一现场。 
这位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就是江汉区司法局汉兴司法所所长、汉兴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胡丽娅。 
工作中的胡丽娅风风火火,采访中,她说话和举止都透着温和绵软,轻言轻语却又思维敏捷、条理清晰,时不时地抛出连珠的妙语,让人感到异常随意和亲切。 


胡丽娅认为要做好司法所工作,就要找到一把钥匙,即:诉求合理的,  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解决一块石头,即做群众工作时要把大局稳定当作“压仓石”。当成一个民生工程来抓。 
在胡丽娅的带领下,汉兴街司法所建起了20个基层人民调解调委会,建立了一支由43名调解员组成的“枫桥汉兴调解团队”,实现了调解案件数逐年翻倍。近年来,她带领的“枫桥汉兴调解团队”共排查调处纠纷1619件,赔偿金额422.3万元,一直保持辖区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100%,履行率100%的“双百”记录。 
汉兴街地处城乡接合部,新老社区混合,人员情况复杂,各类矛盾时常发生。2013年底,汉兴司法所着力打造“枫桥汉兴”品牌。依靠骨干党员和党员志愿者的力量,联手辖区共建单位,汉兴街司法所建起一支“金字塔”形的调解团队,坚持矛盾不上交,将全区四分之一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为农民工讨薪 
今年春节前,89位农民工聚集在一售楼部讨薪,情绪激动。接到警情,胡丽娅和汉兴派出所、区劳动检查大队迅速到现场处置。调解现场,律师一方面安抚农民工,一方面与项目方沟通,谈判持续至次日凌晨5时,终于达成协议:总包方向劳务公司支付70万工程款,项目经理为包工头担保借款70万元,总金额140万元用于发放农民工工资。 
随着约定发工资的时间到来,欠薪的包工头却不见踪影,瞬时农民工与项目方剑拔弩张,多人涌上脆弱的板房。危急关头,胡丽娅带领工作人员及律师多方联系,终于在40分钟后找到包工头。为杜绝后患,律师万利强现场拟定协议书,并按照农民工名册依次发放,避免了争相领钱造成的场面失控。到第二天下午5时,89位农民工被欠工资全部发放到位。 


“这就是我们党员专业律师团队参与‘公调对接’,化解矛盾的典型案例。讨薪的事处理好后,我们和派出所对企业开展摸底,把跑路欠薪情况排查了一遍。”胡丽娅表示,近3年来所里通过党员引领,搭建起“金字塔”形的调解团队,许多矛盾都得以前置解决。 
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骨干力量,是一支由首席调解员、社区律师、社区民调主任等31名党员组成的专业律师团队。他们将触角延伸至各个社区和单位,在开展常规的普法宣传的同时提供“专科”服务,为群众各类调解需求提供“点单”服务。 


助未成年犯罪少年重返社会 
从一个冲动莽撞的问题少年,蜕变成有担当、独自撑起家庭重任的男子汉,提起过去几年的社区服刑经历,21岁的王某仍是感慨万千。他说,如果没有胡所长的帮助,自己的人生可能再也见不到光明。 
王某15岁那年,在网吧玩游戏玩到一半没有钱充值,就到大街上抢劫路人钱财,并与人发生打斗,致人重伤。案发后,考虑到王某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应减轻处罚,并且积极赔偿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法院对他从轻处罚。 


"我当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甚至一度不想活了。"王某初中毕业后一直在餐馆学厨,因性格冲动经常和同事发生冲突,工作换了一茬又一茬。来社区服刑后,胡丽娅了解到,王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又再婚,并有一子。王某与继母相处的并不融洽,矛盾一度僵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他正处于一个人生分叉路口,拉一把也许可将他带回正道,"胡丽娅一方面安排许社工对王某进行紧急干预,让他清楚重新犯罪的严重性,端正观念,明辨是非,认清损友和益友;另一方面成立社区矫正人员特色互助小组,和王某结成帮扶,共同制定读书计划,并将读后感形成思想汇报。 


后来,胡丽娅还专门帮王某联系了一家公司学习一技之长,不断鼓励他挖掘人生的潜力。遇到困难时像亲人一样为他出谋划策,在喜悦的时候同他分享,也真正做到人性化执法。王某的改变令汉兴司法所工作人员欣喜:他越来越活泼,越来越懂事,逐步对社会是非标准有了自己判断。 
在胡丽娅2013年担任司法所长以来,积极组织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建立科学的公益劳动暨安置帮教基地,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化水平,实现了连续四年矫正对象管控率为100%。 


“希望司法行政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平正义在最后这一公里得到彰显;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帮助矫正和刑释人员顺利回归。”这是胡丽娅的心声。 

 
汉兴司法所立足以“枫桥”经验为标杆,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原则,深度参与辖区社区治理,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治宣传、律师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各项司法所行政基础工作中都融合“枫桥”精神,重点抓好“五个一”建设,全面打造“枫桥汉兴”品牌。 


★一个“心”法律讲堂 
★一个“枫桥汉兴”调解团队 
★一个“心”社区律师法律服务队 
★一个省级示范心理咨询室 
★一个系列媒体宣传平台 
“心”法律讲堂 
举办法律讲堂  用“心”开展普法 
自2013年以来,为街道、社区举办法治讲座315场,为矫正对象开展法治及心理讲座21场,为辖区10所中小学青少年宣讲法治讲座50余场,受教育人数达90000余人次。 


“枫桥汉兴”调解团队 
目前,全街有16个社区调委会,1个专业调委会,3个“公调对接”调解室,将这些调委会人员和社区律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枫桥汉兴调解团队”(共计43人)。 
自团队建立后,调解案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2014年共调解案件435起,同比增长222%,2015年共调解案件749起,同比增长172%。2016年,共调解案件893件,赔偿金额共计人民币264万余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3件,全面有效的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心”社区律师服务队 
汉兴司法所通过建立三项制度、狠抓三项服务、开展三项宣传,积极整合来自5个律师事务所的街辖区16名社区律师成立了“心社区律师服务队”开展工作,让居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法治惠民的阳光。截至目前,该区社区律师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745人次;举办法制讲座296场,参加人数15000余人次;参与调解纠纷421件;参加社区各类重大活动40余次;参与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6起。 


省级师范心理咨询室 
汉兴司法所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依靠自身努力,借助专业院校,以“枫桥”汉兴经验为标杆,建成了一个温馨、贴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法律讲堂,开通“微信”、“QQ”服务等多形式的沟通平台,为每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评估,筛查出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员,依靠专业团队介入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矫治成效明显。 
近年来,累计接收矫正对象232名,开展审前调查306起,采信率98%。目前有在矫正对象52名,管控率100%,心理矫治典型成功案例6起。2015年6月被湖北省矫正局评为“湖北省社区矫正示范心理咨询室”。2016年,汉兴司法所又作为武汉市的试点所,在心理矫正工作领域积极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创新尝试,为这项工作的广泛运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