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再次上榜!江汉迸发强劲“磁吸力”

发布日期:2024-12-27 09:50   来源:江汉之声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投资竞争力百强区(2024)。江汉区位居榜单第22位,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

据了解,截至12月25日,区内市场主体增量26781户,新增市场主体中企业占比39.07%,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含亿元)的企业232户,亿元以上企业18户。

为何众多企业会选择落户江汉?它背后有怎样的“磁吸力”?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今年以来,江汉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现代产融示范区与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不仅为江汉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三季度,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6.91%,持续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更是异军突起,占GDP比重达到24.21%,成为全区各行业之首。11月末,中西部首座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的落户,更是为江汉区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科技创新生态营造方面,江汉区也下足了功夫。7家金融机构与11支新基金的入驻,共同织就了一张千亿级的金融网络。江城基金、港航基金的落地生根,长江数字经济产业基金的实质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同时,江汉区还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数字经济是江汉区经济发展的另一大亮点。第三届世界元宇宙大会社会治理分论坛在江汉区的成功举办,以及全国首个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中心的落户,都标志着江汉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强劲势头。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建立了长效机制,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持续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加快引进培育供应链平台和企业,江汉区提升了商贸功能,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楚道智联”“鄂港通”等供应链平台的交易额突破30亿元,为江汉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汉区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通过精准招商,引入龙芯中科、远舢智能、湖北百奥斯生物科技、中节能铁汉等企业,持续做大科技创新产业规模。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目标,加快发展首发经济。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政策和服务供给,鼓励支持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不断积蓄区域发展内生动力。

文化引领,江汉区在打造产业发展新极点上亦不遗余力。汉口长江书店、江汉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项目的落地,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让文化旅游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规模以上文旅企业已达151家,成为江汉区经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江汉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资源消耗的综合考量,致力于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型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江汉区打造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入驻,推动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架起政企“连心桥”

当好企业发展“贴心人”

在江汉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政企携手共进的乐章正奏响新篇章。今年以来,江汉区委统战部与区工商联策划并实施了《宜商江汉·政企有约月月谈实施办法》,以每月一次的政企座谈会为纽带,搭建起了一座政策传递与企业诉求倾听的坚实桥梁。八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围绕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商会建设及现代航运等关键领域,汇聚了百家民营企业代表的真知灼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为确保企业声音能被听见、问题得以解决,区企业服务中心将“月月谈”中企业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每一个问题,都细心记录并转化为问题清单,迅速向上级部门反馈,同时,对企业进行贴心的回访,从办理速度、效果到服务态度,全方位进行满意度测评,形成了评价清单,实现了企业诉求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此外,江汉区还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创新性地成立了全市首个楼宇金融普法驿站,并在21个楼宇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企业提供了超过两千次的精准法律支持,成为企业稳健前行的坚强后盾。依托“三所一庭”工作平台,江汉区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有效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纠纷解决成本,2024年共受理涉企调解案件2353件,调解成功标的额约2697万元,让优质法律服务“触手可及”,满足经营主体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

在简化市场准入程序方面,江汉区更是走在了前列。推行“一诺通”准入准营机制,融合跨部门联办、告知承诺及容缺办理等创新举措,实现了企业自主组合“1+N”事项的线上“证照联办”服务,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准入与准营效率。全面实施的“1050”企业开办标准,即一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0.5天办结且全程零费用,更是将企业开办的便利程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目前,全区认领依申请和政务服务事项共1508项,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入驻率达100%,其中可“马上办”事项占比82.03%;可“一次办”事项占比100%,全程网办事项1425项,网办深度94.50%,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近日,区行政审批局的“企业帮办团”更是主动出击,上门服务武汉金融街集团,针对其子公司整体搬迁的复杂工程,从政策支持到办理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精准指导,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搬迁方案,并提供了详尽的申请表格及业务申报指南,助力企业顺利推进搬迁工作,实现健康持续发展。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企业的由衷赞誉,更彰显了江汉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

政企联动、精准服务的实践正在绘就一幅幅营商环境的优美画卷,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企业的稳健前行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打好“引育用留”连环招 

夯实人才根基

江汉区的人才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今年以来,江汉区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轮番上演,累计举办80余场,新增大学生就业创业2.7万余人,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江汉区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更映射出区域发展环境的日益优化。

区委人才办以“青春武汉 约你同行——‘恰同学·阅江城·走江汉’”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学子行活动,如数字经济、法律专场等,为在汉百万学子提供了与江汉区深度接触、深入了解的宝贵机会。10场活动,609名学子踊跃参与,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见证了江汉区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同时,江汉区还积极推荐辖区人才申报省、市、区人才计划项目,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在人才安居方面,江汉区同样不遗余力。安居后湖里、顶琇国际城等5个人才公寓项目相继推出,622套优质房源为人才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武汉青年人才之家·江汉青年人才驿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审批2456人次,入住328人,869个日夜见证了人才的成长与江汉区的蜕变。其中,入住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比例高达30.2%,成为江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的便捷性与高效性,江汉区创新性地建设了“就业微循环服务驿站”。这一创新举措采用“政府主导+社区共建+企业运营”的共推模式,引入了市场化力量,丰富了“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手段。

招聘会方面,江汉区同样亮点纷呈。10月,区人力资源局联合区企业服务中心、常青街道举办江汉区2024年“为百姓送岗位社区行”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一排排“职盒”1号求职机惊艳亮相,求职者只需15秒即可完成选岗位、刷脸、投简历的全过程,这种新型的数字招聘模式让求职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区人资局联合区财政局、区退役军人局、区总工会、区妇联等部门,举办“春风行动”等多场招聘活动;区工商联携手市餐饮协会、武汉商学院等举办专场招聘会;区委人才办打造“名校人才直通车”品牌,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展专题宣讲,邀约全区60余家重点用人主体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吸引近2000名青年学子参加线下招聘,现场收取简历828份,现场签约149名应届毕业生。

江汉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拘一格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各尽其能用人才,千方百计留人才”的理念,以人才增量推动辖区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江汉区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聚焦产业、服务、人才三大支柱,加速政策配套,为企业打造肥沃成长土壤;依托“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机制,激活区域经济引擎,精准配置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创新政企合作,实行“政企共谋、政府助力、企业领航”新模式,让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引领区域迈向新高度。未来,江汉区将以开放姿态拥抱多元力量,构建共生共赢新生态,驱动经济持续健康飞跃,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