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湖北日报专版报道:《投资竞争力连续四年全省第一江汉以“三个示范区”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湖北日报截图
2024年,武汉市江汉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工信部赛迪顾问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江汉区居中部百强区第十,且连续四年居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榜全省第一。
投资兴业热潮涌动江汉。
投资竞争力,基于对城区营商环境质量、招商引资能力、要素供给水平、产业发展活力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不仅体现城区综合实力水平,还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连续四年,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用脚”投票,展示出江汉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
2025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重要一年。江汉区将努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城区转型发展先行示范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江汉篇章。
内外联动畅通双循环
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1月12日,江汉区青年路与航空路交会处,原湖北电影制片厂所在地的新建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开工,这里将构建集口袋公园、地下商街、地上街区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商业街区。
新年“第一枪”,瞄准消费主引擎,是江汉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商圈的切实之举。
“顶流地标”江汉路步行街。
当下,江汉区商业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位列武汉市之首、全国前列,已建成37个商业综合体,汇集品牌门店近3000家。建立在雄厚商业基础之上,江汉区积极开拓新场景、培育新业态、优化新服务,全力拉动内需至“满格”状态——
过去一年,江汉区大力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武汉市新增的370家首店中,三成扎根江汉区。今年,计划引入100家以上首店,举办100场以上促消费活动。
与此同时,红T时尚创意街区荣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花园道入选省级夜间消费聚集区,万松园雪松路入选武汉特色美食街区,武汉市老字号协会亦落户江汉。
外贸外资的青睐,正助力江汉区迈向国际消费新地标。武汉市首家市内免税店花落武商MALL,进一步提升“买全球、卖全球”能力;意大利品牌欧蒂姆落户中国首店,标志着江汉区与意大利阿斯蒂市的交流合作迈出关键一步。
江汉区是我省首个千亿级金融产业集聚区。这里汇聚全市逾半数的商业银行、三分之二的全国性证券公司、两大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仅金融“亿元楼”就有15座。
过去一年,江城基金在此重组设立,首期规模达120亿元。紧接着,基金规模为100亿元的湖北省港航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成立,助力打造汉江“黄金水道”。
加之先前落地的武汉基金,江汉区成为首个省市区联动共设基金的百亿产融基金集聚地。聚焦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泛半导体、航运船舶等关键领域,江汉区千亿级基金集群初现轮廓。
创新发展提能级
打造城区转型发展先行示范区
发展空间增量小,产业导入难度大;老动能持续衰减,新引擎接续不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空间天花板。
作为武汉市最小的城区,江汉区坚持统筹考虑存量、减量、增量,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真正实现低产变高产、寸土产寸金。
2024年11月22日,武汉时装周在红T时尚创意街区拉开帷幕,国内一流化妆艺术大师毛戈平带来的美妆秀,令观众大呼过瘾。
10年前,红T时尚创意街区所在地还是服装企业爱帝集团的工业厂房。从汉派服饰源头到城市时尚地标,街区的蝶变是江汉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汉区加速构建“235”产业体系,即以总部经济引领、数字经济赋能,以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和商务服务为三大主导产业,以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智能建造、生命健康和绿色低碳为五大新兴产业。
为推进存量空间提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江汉经济开发区加快腾笼换鸟,整合土地资源,鼓励工业上楼,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如今,按照“一楼一产业”的发展思路,这里围绕“网”“云”“智”“链”“数”等业态建起7大特色创新园区(楼宇),并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智慧能源等未来产业。
创新空间有效拓展,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江汉区推进全域演绎“数字应用场景”——
全省首个数字经济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江汉揭牌,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赛道驶上高速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百业”;AI虚拟数字人“江妮”成为全省首个街区数字主理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铁水公空邮物联网全域管理调度平台,帮助物流各环节提升效率。
作为大汉口百年商脉起点,江汉区也面临居民消费意愿逐渐减弱、消费潜力受制约、传统商贸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急需寻找新的突破点,挖掘新的增长极。
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武商商圈。
在武商集团,传统商贸“老树开出新花”。2024年6月,由其主导的全国首条跨江商贸低空无人机航线成功首飞,未来,该集团将申请新航线,并拓展配送品类。
逛商场迷路了,可通过场内AR/VR实景导航来帮忙;通过小程序既可以提前预约车位,还可以轻松找到车位——2024年,武商商圈获评全国示范智慧商圈。
城市管家绣出“善治画卷”
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作为湖北武汉开埠兴源之地、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老汉口汇聚了百年历史文化精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戏码头”振兴正当时。
近年来,江汉区赓续汉口历史文化根脉,积极推动老汉口地区转型发展,为武汉市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贡献力量。
从百年历史街区到爆款IP打卡地,从“老旧破”到“亮净美”,从“老房有喜”到“以人为本”,近两年,江汉实施系列城市更新行动,不仅让基础设施和老旧建筑“改头换面”,而且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在万松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提升的基础,让这里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江汉区委人才办联合区房管局顺势而为,收购124套老旧小区房源,改造成分散式人才公寓。
“这里有管家‘1对1’服务,还配有智能家居和设备,全景落地窗可以一览长江两岸风景,太舒服啦!”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小沈表示。
从分散到集中,从短租到长租,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这不仅是对江汉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区域发展活力的最好证明。
城市美学融入大街小巷。
江汉区人口密度比北京市二环内还高20%,这样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如何破解治理资源分散、管理效率低、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边界模糊等社会治理难点?
该区启动物业城市改革,推行“全域智能运营”模式,用企业的“一根针”穿起各项业务“千条线”。目前,该模式正以“街区一体化”推动全区智慧城市运营和302个老旧小区长效治理。
在北湖街道建设社区,6个小区打破物理间隔,以整体思维推行车位管理,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统筹利用停车空间,较好地契合了居民需求,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生动实践。
2021年底,江汉城资进驻建设社区,为小区配备了AI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等智能设备。原本无人管或者自管的老旧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小区楼宇信息数据、门岗24小时监控,以及高空抛物、车辆乱停乱放、垃圾漫溢等问题均可上传至江汉城资的智慧运营调度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调度。
在江汉城资管理下,停车一体化管理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感。老旧小区改造期间,通过拆违、清理“僵尸车”、修缮公共空间、道路扩宽等工程,精准挖掘“犄角旮旯”空间,扩充车位。江汉城资将不便划线的地方作为临时停车位,统一优化调度,增加临停车位。
“我们的车辆容纳量比固定车位多出几十个,这就是有无物业管理引导的明显区别。”建设社区党委书记李钟透露,目前片区内车位共享还在尝试走出小区,与周边写字楼和商业区进行共享,进一步扩大停车“一盘棋”的探索范畴。
运行三年来,社会治理降本增效,城市韧性进一步凸显。2024年,江汉区政府城市管理经费投入较此前减少10%;群众反馈问题指标下降31%,居民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率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