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杂志刊载:江汉人大以“代表有约”活动纳民意汇民智

发布日期:2025-09-05 09:10   来源:《政策》杂志 武汉人大 江汉区人大

中共湖北省委主办的《政策》杂志在2025年第8期刊载了武汉市江汉区人大常委会署名文章《以“代表有约”活动纳民意汇民智》。

全文如下:

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武汉市江汉区人大积极探索“代表有约”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努力让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具成效,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江汉实践。

一、“代表有约”实践活动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江汉区共开展“代表有约”活动1278场,参与代表3636人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456条,推动解决了惠企政策落地、天然气安装、下水管网改造、加装电梯等一批市场主体和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一)实现“三个覆盖”,拉近“约”的距离。以“三个领域全覆盖”为“代表有约”活动聚力量、强基础。一是工作力量全覆盖。全区13个人大街道(开发区)工委全部配备专职主任(副主任)和人大工作联络员,109个社区均明确一名副书记专职负责社区人大工作,实现基层人大工作专人负责、代表履职专人服务。二是代表阵地全覆盖。2013年,在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代表工作室”和“代表接待室”,全区13个街道(开发区)和109个社区做到全覆盖。打造了12个有亮点、有特色的中心代表联络站,在辖区新华街良友大厦设立全市首家楼宇代表联络站,新建开发区园区“四级”代表之家,打造系统化、立体式代表家站室。三是代表进室全覆盖。以方便履职为原则,将辖区内280名全国和省市区人大代表就近编入全区代表“家站室”,打通代表与群众“有约”的“最后一百米”。

(二)坚持“三个模式”,畅通“约”的渠道。推进“代表有约”活动常态化开展,多渠道聚合民情民意。一是“接待+走访”,充分发挥代表“家站室”作用,将群众“请进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二是“主题+调研”,根据代表专业特长,分主题让代表领衔“走出去”,进企业、进社区,收集民意民智。三是“线上+线下”,依托“江汉人大网上工作平台”微信小程序和代表家站室“二维码”的推广使用,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将“接地气”“冒热气”的基层声音转化为代表建议。

(三)明确“六个主题”,丰富“约”的内容。精选活动主题,确保“代表有约”活动内容明确具体。一是“约您共学”,组织代表学习政治理论和人大业务知识,提高依法履职能力。二是“约您共话”,聚焦改革发展重点、民生热点,搭建代表、群众、企业与政府部门对话平台。三是“约您共建”,发挥代表专业特长,发动各方面广泛参与,主意大家拿、事情大家做。四是“约您共督”,针对突出问题加强跟踪督办,把代表的“好声音”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金点子”。五是“约您共评”,对重点工作推进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组织满意度测评,做到“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六是“约您共享”,通过代表活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创新“三个流程”,保障“约”的成效。一是“清单+督办”。创新实行代表建议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闭环式落实,对重点代表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领相关专工委全程跟踪督办,并在“江汉人大网上工作平台”微信小程序中在线督办,办理过程网上晒、办理结果网上评。二是“快速+现场”。创新建议交办方式,主动邀请职能部门参与“代表有约”活动,当场听取意见,明晰解决办法,推进问题快速解决。三是“代表+检察”。创新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

二、对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的思考

在实践中发现,人大代表发挥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作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如,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代表的主动性和专业性不强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汉区人大将不断健全全天候收集、全闭环处理、全方位转化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健全全覆盖收集机制,实现民意表达最广泛。一是加强宣传普及,激发民意表达热情。进一步加强人大制度宣传。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大力宣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民意表达中增加开放度、透明度,增强亲和力、公信力,立足于“开”和“导”,变被动接受民意为主动收集民意。二是建全建强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枢纽、集成、开放、共享”为理念探索建设区级代表联络总站,开展财经议事厅、法治会客厅、民生大家谈等活动。探索在辖区产业分布集中、优势特征明显的行业设立产业代表联系点,为“专业代表”履职搭建“专业平台”。强化功能联系点建设,不断充实立法和备案审查联络员和信息采集员队伍,畅通参与立法和备案审查“直通车”。三是发挥网络优势,拓宽民意表达路径。拓宽选民提出诉求的“线上通道”,每个代表“家站室”生成专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直接向代表提出意见建议。拓展代表工作信息平台,开发相关功能模块,实现选民意见“码”上收集和代表建议转办、督办、评价“一网通办”,打造服务代表、联系选民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代表联络站”。

(二)激活全方位履职能力,实现民意吸纳最真实。一是强化学习培训,促进民意吸纳更专业。增强培训内容的精准性。重点围绕提升代表调研、审议和联系群众工作能力开展按需培训。增强培训模式的灵活性。与全国人大培训基地、高校、各级党校开展联合培训,创新安排小型化、专题化、个性化、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学习的便捷性。依托代表工作信息平台,导入人大“名讲师”“名代表”培训视频,推进代表网络学习培训。二是强化服务管理,促进民意吸纳更高效。建立代表履职信息公示制度。在代表所在选区的代表联络站,公开代表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提前公告代表接待选民日期、主题内容。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制定代表履职评价办法,明确和细化优秀代表评价标准,开展优秀代表、优秀代表建议评选活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提升履职质效。三是强化身份认同,促进民意吸纳更主动。讲好人大故事。充分发挥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对人大工作和代表活动的宣传报道,增强社会效果和影响力。选树典型代表。深度报道代表典型事例,增强群众对代表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三)完善全链条处理机制,实现民智汇集最管用。一是完善民意处理机制,实现民智汇集落细。规范登记整理标准。对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建立民意台账,加强分析研判。对于问题指向不明确、无法办理落实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规范分级办理流程。对代表建议分级分类处理,属于街道职权范围内的,由街道工委直接交相关科室、社区办理;属于区级职权范围内的,由区人大交“一府一委两院”办理;属于市级及以上层面的,由区人大报市人大处理。二是完善民意督办机制,实现民智汇集落实。加大督办力度。对重点代表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领相关专工委集中力量跟踪督办,开展“约您共督”“约您共评”等督办会、评选会,进一步提升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强化双向互转。健全完善代表建议和检察建议双向衔接与转化工作机制,紧盯辖区公益保护突出问题,人大和检察院跟踪办理进展,增强办理刚性。三是完善民意回复机制,实现民智汇集落地。主动加强联系。推动“一府一委两院”在办理代表建议过程中加强同代表的联系,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完结后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向代表回复,并接受满意度测评。规范回复机制。明确回复标准、创新回应方式,对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共性问题,通过开展“约您共享”代表建议共享会进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