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国有资产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以及《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精神,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要求,在组织区直各部门单位(企业)对2023年度全区各类国有资产进行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2023年,全区纳入国有资产报告统计的单位(企业)197户,资产总额327.39亿元,同比增长12.77%;负债总额124.85亿元,同比增长19.94%;所有者权益总额(净资产)200.57亿元,同比增长7.70%。
(一)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1.资产规模。区属国有企业2户,均为区政府出资企业,分别是武汉三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恒集团)和武汉金融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街集团)。企业国有资产总额204.23亿元,同比增加27.43亿元,增长15.51%;负债总额111.54亿元,同比增加22.76亿元,增长25.64%;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总额92.69亿元,同比增加4.67亿元,增长5.31%;平均资产负债率54.61%,同比增加8.76%。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稳中有进,稳定增长。
2.经营情况。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10亿元,同比增加0.20亿元,增长1.44%;实现净利润总额1.06亿元,同比减少1.54亿元,降低59.23%,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度国有企业非经营性收益占比较大;区属国有企业均实现盈利,毛利率22.1%,实际上缴税费1.76亿元,较去年同期持平。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情况
1.资产负债规模。全区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统计的单位195户,资产总额123.16亿元,较上年增加0.68亿元,增长0.56%;负债总额13.31亿元,较上年减少1.29亿元,降低8.83%;净资产总额109.85亿元,较上年增加1.97亿元,增长1.83%。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呈稳步增长态势。
2.资产构成。从资产类别看,流动资产17.34亿元,占资产总额14.08%;非流动资产105.83亿元,占资产总额85.92%,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净值23.83亿元,无形资产净值5.46亿元,公共基础设施净值69.7亿元,在建工程6.69亿元,政府储备物资等其他非流动资产0.15亿元。从单位类别看,行政单位56户,资产75.19亿元,负债8.03亿元,净资产67.16亿元;事业单位139户,资产47.98亿元,负债5.28亿元,净资产42.69亿元。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2023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审议意见,强化监管、统筹利用,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效,更有效地发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保障政府运转、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完善现代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建设。全面完成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薪酬分配机制,聘请第三方对出资企业2022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进行了专项审计。
2.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格局。进一步深化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动态完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高效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核准出资企业2023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实现区属出资企业2023年度企业财务快报月报报送层级全覆盖。起草《江汉区政府国资局出资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江汉区政府国资局出资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江汉区政府国资局出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等制度。
3.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金融街集团深度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完成武汉云(江汉专区)建设部署,全线投入使用中皓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全力打造“一链五模块”数字化房地产供应链平台,推动武汉安居供应链有限公司落户江汉区;三恒集团进一步聚焦绿色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力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加强市区协作,联合金控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湖北顶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
4.强化国有企业支撑保障。高效落实租金减免政策,2023年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731.82万元;持续优化城市服务,老旧小区改造验收93个小区,惠及居民3万多户,全面实施“全域智能运营”治理模式,签约运行302个老旧小区,为老旧小区安装启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7个;养老运营再创佳绩,社区养老网点达27家,运营幸福食堂7家,开设连锁中医诊所2家、中医康复中心1家;加强保障房服务,完善1629套直管公房历史遗留办证工作,消除C、D级危房28栋。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切实推动资产盘活利用。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制定印发资产盘活工作方案,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上、下半年资产盘活工作,形成了全区资产盘活底数清单。指导督促9个部门单位盘活闲置、低效利用资产,涉及账面原值1,155.45万元,盘活收入164.41万元。
2.整合全区办公用房资源。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制定长证大厦集中办公整合方案,首期安排了12个部门单位入驻长证大楼集中办公。积极探索腾退房产再利用、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使用方式,对集中办公后单位按“调新交旧”原则腾退的办公用房。明确由北湖街道牵头抓总制定统筹调整方案,深入推进公共服务用房“资源共享、协同利用”,实现全区面上办公用房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调整。
3.做好防疫物资清查统筹。清理解除隔离征用后防疫资产底数,按照“报废报损、盘活利用、市场化处置”的方式分类实施,积极稳妥有序启动防疫资产处置工作,完成8个批次剩余防疫资产处置审批,蓝焰仓库剩余办公设备已全部调剂完毕,有效提升了防疫物资盘活利用效率。
4.推进一体化资产系统上线。完成资产管理系统数据迁移及上线运行,完善我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系统操作业务水平能力;加强组织协调,分解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了全区资产账户的基础数据完善、数据迁移上线、业务数据维护等,系统上线运行情况良好。
5.落实落细租金减免。印发租金免缓工作通知,明确政策要求和租金减免工作流程。从加强政策宣传、简化审批流程、推进主动服务等方面着手,督促区内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推进房屋租金减免。对2023年承租我区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收1月份租金、缓收2—4月份租金,减免租金合计281.47万元,惠及承租人355户;落实缓收租金514.21万元,惠及承租人144户。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和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提升国有资产治理水平,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1.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推动管资本与管党建有机融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落实国企党建“两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持续推进清廉国企建设,依托市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检查督导,建立长效机制,持续防范风险。
2.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科学谋划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主线,聚焦国资国企转型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加快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勇当现代产业链的“链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健全区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纳入考核指标,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考评体系。
3.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持续完善外部董事制度,推进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建设,完善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有机结合的全过程风险管控机制,加强企业资产负债率管控、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根据区属国有企业发展需要,引进一批懂产业运营、擅资本运作的对口人才,并积极推荐相关人才参评“武汉英才”“江汉英才”,强化人才主体责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4.促进不同层级国有资本协作
提升央地合作能效,促进中央企业将自身产业优势与江汉区地方资源禀赋紧密结合,一体化统筹推动江汉区高质量发展。结合区内招商引资工作,搭建央地合作交流平台,开展针对央企的投资促进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央企、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属地街道、区属国有企业深入交流,谋求更多合作机遇,积极争取中央企业进一步扩大在江汉区产业投资,突出区域发展,加强项目撮合。
5.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加大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意识,持续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厚植企业经营竞争优势,创新经营破解难题,实现经营工作新突破新成效;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扬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表率作用。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1.持续强化“三资”清理盘点
紧紧围绕大财政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国有“三资”清理盘点。将区级政府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负债全部纳入“一账一表”体系管理,及时更新、动态调整,科学编制“一账一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统筹要素资源。
2.分类施策盘活挖潜
分类盘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指导和督促各部门单位制定本单位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推进,通过调剂、出租、委托经营、处置等多种方式,充分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3.推动解决办证工作堵点
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联席会专题会议精神,靠前服务、主动指导,积极支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加快推进权属登记工作,实现应办尽办。
4.探索盘活利用新路径
深挖特许经营权、自然资源、公共空间资源、文化资源、数据资源等各类要素潜力,围绕公共停车、保障性住房、文旅体育、产业园区等,谋划一批经营性、收益权项目,探索盘活利用新路径。立足全域谋划大财政建设各项工作,以“三资”清理盘活为大财政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动力源。
5.加强财政国资良性互动
畅通国有资本金补充渠道,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三资”,按照“行业相关、主业相同、优势资源集中”的原则,注入区属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三资”。打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间资产盘活通道,推进国有企业办公类资产与行政事业单位统筹使用,最大程度激活资产使用潜能;建立国资反哺财政长效机制,科学确定与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分类相匹配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增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推动区属企业引领带动社会资本,做大产业、繁荣经济、带动就业、引育税源,提升国有资本贡献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