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协调发展,江汉区“瘦身健体”创新建设卓越城区

发布日期:2022-05-18 15:05   来源:大武汉APP客户端

发展空间不足、增长动能衰减、治理难度增大、生活品质降低……伴随超大型城市扩张,一系列“城市病”严重制约许多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强化都市圈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逐步降低武汉市江汉区等人口密度过高城区的人口密度。”

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江汉区走出全新路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美好生活共同体”。

江汉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路径”意在“瘦身健体”,逐步解决人口、功能过密,致力产城人协调发展。

江汉近年来获评全国百强区,创新百强区,幸福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综合优势不断提升。

高效空间利用,引动人口优化

江汉区北部,土地面积仅1平方公里,却拥有9个创新平台的“江汉创谷”热气腾腾。

这里曾是以区、街道、乡、村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基地;如今,通过改造老旧厂房、“腾笼换鸟”、产业升级,这里已然成为该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近年,江汉区建立集约用地机制,开展连片旧城改造,完成批发市场、服装厂等向外疏解,高标准谋划、置换土地。

新型产业集聚区、传统产业“升级版”纷纷亮相:“江汉创谷”、中部地区首个深交所区域服务平台、全省首个全球商品贸易港……随之带来的,是空间、人口结构的改变。

江汉区产业用地占比由2012年的8.84%上升至2020年的14%,人口密度由最高峰每平方公里2.58万人降至2020年2.29万人。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比例提高到近40%,人口结构更具活力。

另一方面,江汉区完善以金融、现代商贸、楼宇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金融业营业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

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日渐丰满,加强了江汉区核心功能承载和高端要素配置能力。

城区数字化,集聚创新要素

武汉数字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中电科·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基地、华中区块链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今年第一季度,江汉区9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同步推进,总投资超80亿元。

“数字化是江汉在新时代推动城区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2021年底,江汉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全面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被重点提及。

江汉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融合发展5个新业态:数字新产业、智慧金融、智慧商贸、智能楼宇和数据要素市场。

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新动能。

如今,江汉区成为武汉市区块链创新发展示范区、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数字经济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超过37%,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体系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快速推进。

全周期管理,城市“智慧”治理

4月13日,在江汉区街头,武汉首辆应用于城市巡查的5G巡逻车亮相,这是江汉区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又一次尝试。

近年,江汉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塑造“江汉管家”治理品牌,建设数字政府和“城区大脑”,一体推进营商环境革命、公共卫生、城市管理、平安稳定,探索全国首个“街区+社区”老旧小区长效运营模式,建设精管善治、运转高效、常急兼备的韧性城区。

医药卫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汉区率先建成“1+1+12”紧密型医联体:以协和医院为中心、市红十字会医院为枢纽、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

如今,江汉区城市治理充满“智慧”:逐步由人力密集型转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转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反馈型转向主动发现型。

全龄友好,居民更为幸福

江汉区江汉里社区,30多名老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不用去养老院,在家中就能享受贴心照顾,这得益于社区采取的“志愿者+专业机构”服务模式。

江汉区聚焦“老有所养”“幼有善育”,补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短板,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养老、托幼服务方便可及,减轻中青年人群家庭负担,打造“全龄友好城区”。

城区品质不断提升。江汉区开展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传统文化推广、非遗文化传承,建设江汉艺术中心,提升“烟火气”、凸显汉口韵、塑造国际范。

近年来,江汉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江汉用实践证明:在增量扩张转向增量存量提质并重的新赛道上,只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才能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态宜居;

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赛道上,只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数字赋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有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潜能,使城市充满生机活力而又长期保持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