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江汉样板”

发布日期:2022-11-10 13:05   来源:央广网

地处两江交汇处,这里因长江与汉江交汇而得名;曾经商贾云集,熙来攘往,如今高楼林立,市场繁荣,这里是湖北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值达51.3亿元,经济密度湖北省内最高,这里是总部金融机构争相聚集,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武汉市江汉区。

两江交汇处高楼林立(央广网发 江轩 摄)

从跻身全国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到获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再到取得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评估第二名的佳绩。十年来,武汉市江汉区领跑新赛道,基本形成以金融、商贸为主导产业和以楼宇、总部经济为主要形态的“2+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助推现代服务业保持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助力区域经济十年翻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江汉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72.6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38.46亿元,年均增长7.90%,实现翻番。

经济总量十年翻番的背后,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大力支撑。

江汉区金融业聚集度居湖北首位(央广网发 江轩 摄)

十年来,江汉区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为总牵引,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江汉区楼宇建筑流光溢彩(央广网发 江轩 摄)

如今,武汉中央商务区围绕金融、商贸流通、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已先后引进多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区域总部,纳税亿元楼宇达11栋;红T时尚创意街区,由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而成,目前已入驻企业200余家;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集聚各类人力资源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

红T时尚创意街区(央广网发 江轩 摄)

2021年,江汉区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5.34%。

在“精明增长”“品质发展”“紧凑城市”发展理念指引下,江汉区植根传统产业发展,超前布局谋划发展数字经济,以创新驱动转型全面提质升级,并将其视为在新时期推动城区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今年9月,国泰汉口科创中心改造后投用(央广网发 江轩 摄)

以“网”“云”“智”“链”“数字内容”为重点,2021年江汉区已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企业200多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逾GDP17%;数字经济总增加值超过630亿元,占GDP比重逾四成。

城区更新服务民生,智慧养老“江汉模式”叫响全国

江汉区寸土寸金,仅有28.29平方公里,是武汉市版图中最小的区域,却以占武汉市0.3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0%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51.3亿元,全省最高。

宜居江汉(央广网发 江轩 摄)

如何突破空间限制,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中“见缝插绿”、精致“绣花”,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江汉区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更新改造、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统筹推进城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精细化管理。

居民在常青公园内感受5G技术(央广网发 江轩 摄)

江汉关口袋公园、江汉路小游园、常青藤口袋公园……近年来,江汉区整合辖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见缝插绿”,建设大批“口袋公园”,一批各具特色的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市民面前。

今年8月,在武汉市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江汉区计划开工重大项目14个,其中不乏健康养老、医疗、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

江汉区老年公寓(央广网发 江轩 摄)

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江汉区积极构建社区、居家、机构“三位一体”的“立体”养老服务网,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拥抱信息化时代,用“智慧”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样板”服务持续升级。

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央广网发 江轩 摄)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全国首个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自2014年以来,该院相继承担了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全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等试点任务,在标准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医养结合、养教结合等方面创新探索并系统集成了自身经验,智慧养老“江汉模式”叫响全国。

2020年,江汉区被评为第四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养老总床位数6811张,占老年人口数的5.33%,“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推进,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即能享受优质服务。

江汉区总部大厦鳞次栉比(央广网发 江轩 摄)

2011年江汉区服务业规模总量510亿元,产出效益97亿元,到2021年分别达到1370亿元和218亿元。十年来,江汉区服务业规模总量和产出效益翻番,成为支撑投资拉动、带动就业创业的主力军和改革创新的主战场,为全国服务业创新发展贡献了“江汉经验”,为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贡献着江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