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城、城与业的关系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
从土木砖砌到钢筋水泥,从平房小院到高楼广厦,70年光阴荏苒,江汉人的居住空间不断扩大,生活配套也愈发完善,人们的安居梦逐步实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单纯从土地资源要经济增长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今天,江汉在城市改造中正向如何实现“存量空间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破题……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为以人为本,让居者有其屋,1950年代初,市、区政府在沿河(今大兴路一带)兴建江汉区第一片住宅区---和平里,住宅区总面积2.8万平方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居住之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江汉区开展大规模旧房维修统建、成片改造和房地产建设开发工程,先后建成三眼桥、万松园、北湖等5万平方米以上居民住宅小区25个。1990年代,旧城改造加速推进,“都市村庄”面貌改观,辉煌公寓、泰和花园等一批实行现代化物业管理的新型小区不断涌现,全区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 万松园小区

?? 北湖小区


??辉煌公寓
进入新世纪
随着众多住宅小区陆续建成,江汉区面积小、土地资源有限、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寻求存量发展空间,早在2012年,江汉区就在全国率先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相结合,通过调研发现,当年居住用地比例过高,商业服务用地不到10%,这与江汉区服务业大区的定位不相匹配,产业发展缺乏拓展空间。

为扭转这一局面,江汉区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突破空间制约,率先从“向土地资源要经济增长”转变为“向存量空间要发展质量”,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争当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江汉区抢抓武汉市列入“国家城镇低效用地开发试点城市”机遇,在城市改造中摒弃分散、零星的改造方式,坚持顶层设计,将“三旧”改造与全区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围绕“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布局,分步骤、有次序地开展旧改与产城融合工作,集中成片开发,提升片区价值。 近年来,该区完成了200多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加强空间融合、功能提升,为高端项目、高附加值产业落户提供空间——

??精武路旧貌

??改造后的越秀金融汇效果图
在精武路的改造过程中,江汉区将该片区作为衔接北部省级金融集聚发展示范园区、中部武广商圈、南部江汉路商圈和沿江历史文化街区“双十字架”的核心纽带,集中成片进行更新,建设成集街区商业、高档酒店、高端写字楼以及住宅为一体的“品质型”城市综合体,与武广、江汉路商圈和循礼门三大商圈形成呼应。
在“辉煌七公里”常青路青年路轴线,武汉天街、龙湖时代天街、电影制片厂片等“城市超级综合体”项目是旧城改造与产业、城市发展融合的实例。此地段商贸物流类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20亿元。

?? 青年路沿线

?? 常青路沿线


?? 武汉天街


?? 龙湖时代天街
此外,新华路沿线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已经启动。通过新华路沿线产业升级与环境提升促进江汉区引领武汉服务业转型升级,有效整合资源,充分挖掘潜力。现已完成现状分析(用地、产业、城市设计)、目标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产业体系和规模、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城市设计宏、中观等研究工作。



?? 新华路沿线

?? 改造后的新华路效果图
通过改造调整用地结构,江汉区“置换”出城区产业空间,新建了一批商务楼宇,优化了区域布局的商居比;一批在建项目调整部分规划,改变单个项目的商居比。全区项目地块的商居比,逐渐由试点初期的3:7,过渡到目前的6: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迈步从头越,从“满足群众安居”到“实现产城融合”跨越,江汉区目标更坚定、脚步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