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签署同城化发展“五同”合作协议

发布日期:2021-05-24 09:26   来源: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

5月19日下午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

首次会议在汉召开

会上,武汉、黄石、鄂州、黄冈、

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

九城市负责人共商同城化发展大计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

“同”什么、怎么“同”?


九城市签署同城化发展协议

达成规划同编、交通同网、

科技同兴、产业同链、

民生同保“五同”合作共识

规划同编 

九市达成共识,要锚定“全国重要增长极”总定位,打造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共同编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并滚动实施城市圈同城化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在发展规划衔接、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联防联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规划衔接。


交通同网 

九市将夯实交通互联互通基础,打造一体融通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市政设施改造升级、合理衔接,协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动城市圈机场群协同发展,推进沿江港口整合升级,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 1 小时通勤圈和 1 日生活圈,携手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科技同兴 

九市将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引领全省创新发展。以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抓手,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建设联盟,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共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大平台,营造人才、资本、技术一体化布局的创新创业生态。


产业同链 

九市将加强产业合作,提升城市圈经济形态,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共同推动城市圈优势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探索总部经济、共建园区、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有序转移一般制造业,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符合自身定位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民生同保 

九市将坚持民生幸福是城市圈最好的环境和软实力,抬高城市圈市民的幸福指数,引领全省公共服务提质扩面。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化“跨市通办”“一网通办”。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武汉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城市交通、文化旅游、就医服务等业务一卡通用。推进生态城市圈建设,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


武汉城市圈

首次联席会第一次会议

发布了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强武汉龙头地位,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武汉城市圈发布了实施意见。


总体要求和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重要要求,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发挥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引领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全面增强武汉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综合交通枢纽联通、对外开放交流等功能,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市场联动、开放互动、服务共享,建设“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现代化城市圈,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支点、全国重要增长极。制定了 2025 年和2035 年远景目标。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便捷 城市圈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推动城市圈“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城乡通公交”,加快形成“123”综合交通网(武汉城市圈 1 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 2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覆盖)。按照统一标准和时序建设市政通道,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加快推动近郊城际公交线路开通,探索推行圈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月票制”。畅通农副产品输送通道。共建综合性物流枢纽、协同信息网络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升能源水利互济互保能力。


着力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 城市圈

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力做强武汉创新引擎,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集中布局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跨区域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共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大平台,营造人才、资本、技术一体化布局的创新创业生态。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


着力推动高水平协同开放

建设开放 城市圈


加快建设国际通道与走廊。发挥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建设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门户,推动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以阳逻港、黄石港(棋盘洲新港)、鄂州三江港、黄冈港、咸宁港为核心的沿江港口整合升级,建立健全中欧班列(武汉)运行协调机制,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大通道,加速融入“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国内 1 天送达、周边国家 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圈内城市依托武汉打通更多、更宽国际通道与走廊,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

协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推进行政审批无差别化受理,推动标准共商共通、检测认证结果互认。积极对外开展“全球营销”,推进武汉“类海外”服务环境建设,复制推广“类海外”服务模式,实施城市圈国际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计划。推动城市圈深化口岸合作,支持外贸企业就近办理通关业务,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用好武汉航空口岸过境免签政策。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建设共享 城市圈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加快实施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公积金、公共交通、旅游、户籍管理、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九同”工程,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城市交通、就医服务等业务圈内联网、一卡通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共建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探索异地养老服务机制。

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统筹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公共管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同城化。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一网通办”“24 小时自助办”。

创新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加强交界地带城市管理联动、建立毗邻地区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机制、探索城市圈智慧治理,提升武汉城市圈精细化治理水平。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建设绿色 城市圈


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统筹规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共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圈,建设美丽湖北样板区。围绕环武汉主城区周边 50 公里左右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环城生态带。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湿地景观群、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最大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集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协同推进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化“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武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广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共同打造“绿色城市圈”。


着力改革完善同城化体制机制

建设活力 城市圈

完善同城化推进机制。突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主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城市圈高质量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疏密有致、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圈统计合作与交流机制,整合各城市统计资源,服务圈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同城化利益分享机制、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统一市场建设规则。加快完善城市圈信用体系,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支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发挥先行优势,创新交易机制,拓展交易因子,促进信息共享,共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要素市场体系。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调机制框架下,完善同城化发展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重大事项。

突出规划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围绕同城化发展布局,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项目,建立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重大项目库,优先列入省重点推进计划项目清单,在用地、融资、审批服务、协调推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机制,构建“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制”管理体系,抓紧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强劲推进态势。

狠抓督促落实。九市要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跟踪分析,适时组织开展评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分类考核体系,将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情况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


图文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