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云”打造全国城市一朵云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1-12-21 09:10   来源: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

作为武汉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底座,在今年崛起的武汉产业新地标中,“武汉云”无疑是亮眼代表。

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的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作为武汉市与华为公司合力建设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武汉的数字底座,“武汉云”自去年11月签约以来,一路快马加鞭建设,短短三个月即建成试运营,9月正式启用,在全国率先打造了第一朵“城市云”,开创了城市云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速度。

初冬的一个工作日,位于江汉区武汉中央商务区的“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大楼里,工程师们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在为用户单位进行上云技术对接和运营维护。另一边,位于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云”机房里,运维人员7×24小时值班,对机房及设备进行巡视巡检,包括机房温湿度,设备及空调运行状态,机房环境、照明、水浸、消防系统等等,无一遗漏,不留死角。

“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大楼。


千人技术团队7×24小时保障


江汉区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武汉云”公司和华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除了100余名一线人员外,背后还有多达1300人的支撑团队不间断提供运维支持。

对每一个上云项目,“武汉云”团队都会安排一名项目经理、两名运维工程师进行保障,实时监控上云业务系统,云主机资源使用情况、弹性负载均衡ELB、网络带宽等。现场及时响应业务需求,保障系统顺利迁移。

即使遇到国庆、春节等资源需求暴涨的重大节日,也能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今年国庆黄金周,“武汉云”派出两名运维工程师现场值班,保障网上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及平台运行平稳。用户业务体验顺畅,设备和业务保障“零事故、零投诉”。


数据本地化凸显安全优势


“除了强大的运维能力之外,‘武汉云’相较于其他‘云’是有很大区别和独有优势的。”该负责人表示,“武汉云”可理解为为武汉城市圈量身定做,直接服务于城市圈的一朵云,包括为各政府部门和城区提供服务的政务域、信创域,以及服务于企业、医院、学校等单位,支撑武汉965产业发展的产业域。其机房设备等资源池均设在武汉,数据均存储在本地,这与使用非本地服务器,面向全国用户甚至是私人用户的公有云相比,在安全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悉,今年3月,“武汉云”获得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目前正作为标杆项目积极申请国家密码保护评测,有望成为首批通过国密认证的项目之一。


逾半市直部门已对接上云

在整体技术方面,“武汉云”亦是站在了行业最前端。它融合了华为公司最新的云计算、云原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力。云原生OnCloud到InCloud的升级,提高了数据上线速度,“武汉云”原生2.0基于擎天架构的边云协同,打造全栈式的云原生服务,助推政务在“智能弹性”“敏捷迭代”“多云部署”和“安全可信”等领域智能升级。

同时,华为与武汉产业投资集团共建的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于2020年9月正式启用,为“武汉云”信创域建设提供了坚实底座。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则提供普惠的AI算力,“武汉云”AI应用厂家可在该中心进行算法研发和训练,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武汉云”上进行推理,打造本地AI生态。

作为武汉市直单位云服务唯一供应商,9月4日“武汉云”启用后,各部门纷纷加快上云用云。截至目前,23个武汉市政府部门及城区、146个应用系统已对接上云,1389台云主机开通。武汉市直部门上云率已超一半,其中包括业务量最大的卫健委、医保局、政数局、房管局、农业农村局等。交管部门、公安系统正在陆续上云,同时还将对接武汉城市圈各市,打通武汉城市圈信息高速公路。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登上世界舞台

按照《武汉市加快推进“武汉云”建设实施方案》,“武汉云”将构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城市一朵云”,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及数字经济突破性发展。

“‘武汉云’对于整个智慧城市建设,就像高速公路和车辆的关系,只有公路建设得更宽阔更智慧,车辆才能更高速地行驶,‘武汉云’就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如今,武汉的数字底座已铸造成形,而随着它的不断夯实、壮大,还将助力湖北构建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数字社会样板”,打造“整体智治”的现代数字政府,打造全国数字化发展“生态湿地”。

11月17日,2021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在西班牙举行,武汉荣获2021年度“复苏创新”大奖,标志着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得到了世界级平台的关注和认可,“武汉云”全面赋能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等智慧城市五大应用领域,发挥了底层支撑作用。




图文来源:江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