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百年名校“尚信”育人 “童心向党”激活校园红色细胞

发布日期:2017-12-28 15:24   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是武汉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尚信教育”,谆谆教导学生做诚信有为的人。“尚信教育”有着明确的人本教育价值追求,已经成为江汉区的特色品牌。2014年学校被评为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校,2015年被评为武汉市初中素质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被评为武汉市健康教育促进校,2017年被评为武汉市绿色学校,并通过了武汉市现代化学校验收,连续多年荣获江汉区初中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继往开来,十九初正在拓展“尚信”外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奋进,让这所百年名校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十九初学生们在“诚信漂书架”前安静阅读

  “漂”书3年书本数量不减反增

  “尚信”文化传承百年教育追求

  走进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校园,一座红砖墙、坡屋顶的教学楼庄严矗立。这栋教学楼名为“博爱楼”,修建于1923年,是武汉市历史文物。它见证了学校百余年发展史,是校园文化的根,也是所有十九中教师、学子的精神家园。踏着教学楼里木质红漆楼梯,步入5楼的校史陈列馆,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圣若瑟女中学生上手工课用的缝纫机、台灯,老式的钢板蜡纸,开展校园活动时用过的小号、小提琴……从圣若瑟女学堂时期到约瑟中学,再到如今的十九初,千余件陈列品无声诉说着代代十九中人教育追求的传承。

  在十九初,处处都能感受到“尚信”教育的影响。走进博爱楼,左右两侧悬挂的是学校的“三风一训”,正前方印着“做诚信有为的人”几个大字——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旁边的诚信楼一楼,有一面诚信故事墙,印着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在格致楼的文化长廊里印着12名学生的诚信小故事。校园的南面,一面“百信墙”描绘着学校的尚信文化。另一侧,是古朴雅致的“诚信漂书架”,书架边几位学生或坐或站,手上都捧着书安静阅读。

  2015年,学校开辟了开放式的“诚信漂书架”,全校师生自愿捐赠图书1048册,在书架上分类整齐放好。课余之时,同学们来到书架前自觉登记,自助借阅,读完之后再将书放回书架。近3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了同学们最喜爱的去处,书本数量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到了2000余本“漂”,代表着流动和分享,小小的漂书架,更是十九初诚信校园文化的缩影。“这一年来,我已经通过‘诚信漂书架’读完了30多本好书”,初二(3)班王子怡说,她在这里读到了知识,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也感受到了诚信的美好。

  尚信,是十九初的文化核心。“人无信不立”,诚信自古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说,‘尚信文化’倡导的是敢于担当,奉献有为的精神”,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校长肖小妹说,做到诚信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做到言而有信,除了要有品德的高标,更要有行动的资本。

  纸蕾丝课汉绣课磨练学生心性

  校园气象站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12月12日下午,在学校一楼教室里,十余名学生手握针笔,专心致志雕琢手中的纸张。经过描图、画线、压凸、穿孔等步骤之后,一张普通的描图纸变成了一枚半透明的书签,书签上交错着凹凸的纹路,如蕾丝一般精美。这就是十九初的特色课程之一——纸蕾丝课。3年前,学校聘请了民间艺人董保国向学生教授纸蕾丝方法,这项流行于欧美的手工艺在十九初学生们手中灵动了起来。同学们制作的纸蕾丝杯垫、芭比娃娃裙,都如艺术品般精致优雅。

  十九初的汉绣特色课上,学生正在飞针走线

  除了纸蕾丝课,每周二下午,十九初的18门校本课程都准时开课,汉绣、形体、戏曲、陶笛、国画、头脑奥林匹克……350余名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通过微信平台自主选课,个性发展。全校教师参与编写了学科拓展类、科技环保类、身心素质类等三大类26门课校本教材,为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汉绣世家传人王燕,是学校汉绣课的老师。每周,她都会带领同学们飞针走线,在静谧的课堂中绣出热闹的花鸟鱼虫。初二(3)班的张晓彬喜爱汉绣,下课后还把汉绣材料带回家继续学习。“汉绣让我的心能静下来,注意力更加集中”,张晓彬说,在学习疲惫时,绣上一会儿,身心都放松了。她希望以后一直学下去,将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今年,学校新开设了《戏曲鉴赏》课,聘请戏曲团专业老师教同学们唱念做打。目前,同学们排演的《戏说秦琼》已经有模有样。

  这两年,为了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学校在“博爱楼”五楼建立了一座校园气象站,开设了“博爱气象站”课程。在这门校本课中,同学们学会了实施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余量、气压、紫外辐射等多种气象参数,收获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懂得了严谨、真实的科研精神。学校还配置了干湿球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玻璃钢百叶箱、电接风向风速仪、日照计等人工气象观测仪器,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平台。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以初一(4)班学生朱正为代表的气象站成员们已经可以独立进行天气的观测,准确率达到了93%。他们成为了校园气象预报员,每天都会把同学们自己做的天气观测结果播报给全校师生。

  唱红歌颂红诗演红剧

  “童心向党”做红色的引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0日,随着整齐嘹亮的歌声,十九初一年一度的“唱红歌、颂红诗、演红剧”系列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分年级、分主题进行。初一年级开设了“红歌课堂”,学生们每周都在红歌课堂上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爱党歌曲。初二年级开设的是“红诗课堂”,师生共同朗诵革命诗歌,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初三年级的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出出“红剧”,《英雄王二小》《江阴海战》等爱国故事都被搬上了舞台。

  十九初的师生们正在排演《戏说秦琼》

  这些红歌、红诗、革命故事,都比同学们的年纪大,活动之前很多学生都没有听说这些歌与诗,更别说唱、表演了。随着不断的学习,同学们也都爱上了这些充满激情的歌曲。唱着,演着,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和革命先烈们一起经历磨难,一起迎接光明。

  与此同时,“红色领头雁”国旗下讲话也在每周一的早晨如期举行,老师、学生们登上主席台,在国旗之下庄重发言,表达他们对党的感情,分享对党员身份的思考。如初三党小组长温纳新的讲话《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中,就说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就是一个标杆”,十九初的党员教师正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初二党小组长朱怡《谈谈我身边的党员教师》,介绍了一群在校园中默默奉献的好党员。同学们的演讲更是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如初三(3)班蔡紫薇同学演讲的《争做校园红色细胞,共创精神家园》、初二(8)班张文卿同学演讲的《童心向党,做红色的引擎》都表达了对党员教师奉献精神的感触,号召更多的学生向优秀党员学习。这些讲话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修辞,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讲述,却深入人心,激励着年轻一辈向红色靠拢。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代表了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12月,十九初开展了“敬标准队礼,做合格少先队员”活动,在教同学们标准敬礼的过程中,告诉大家红领巾的意义,培养他们作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正如张文卿同学演讲里所号召的一样:“我们要激活更多的红色细胞,掀起红色旋风,建设红色阵地。行动起来吧,我们都是红色的引擎!”

  百年名校发展历程

  1912年

  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学堂创立,当时学校只是一所女子小学

  1935年

  汉口市市长吴国桢签署政府训令,学校备案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1952年

  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圣若瑟女子中学

  1956年

  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九女子中学

  1967年

  男女合校,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1999年

  武汉市十九中初中部改制,成立武汉十九中分校

  2008年

  北部校区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南部校区更名为武汉约瑟中学

  2011年

  武汉约瑟中学并入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