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济世救生,一百年百姓口碑。
武汉市江汉区香港路392号,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红会医院以可靠、便捷、实惠、贴心的医疗服务,守护着百姓健康,树立起武汉区级中心医院的标杆。
从百年前的战时救护队,到今天的现代化新型综合医院,历史沧桑巨变,院名几度更易,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数代医护人员不忘初心,坚守着这座百年老院的文化、精神和职责。
百年坚守的,是“博爱精医创新致远”的专业追求和院训文化。一百年间,世界医学精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天翻地覆。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始终坚持精研业务、培养人才、引进技术设备、提升医疗品质。目前,以甲乳外科、妇产科和老年病科为代表的一批专科拥有良好的专业和患者评价,一批技术设备做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百年坚守的,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从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率先赴外省救治伤员,到新中国成立后派遣医务人员赴朝参加志愿防疫,到汶川、玉树地震选派医务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再到响应政府号召选派专家援外援疆,城市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提供免费医疗保障和服务,一百年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总是主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承担公益救助责任,形成优良传统。
百年坚守的,是价格亲民、服务贴心的百姓医院本色。创建之初,医院就本着慈善宗旨,以收费低廉赢得平民医院之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方便患者开展大量志愿服务,响应医疗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联体建设,每年举行数十场活动进行医学科普和健康知识普及,百年惠民“老字号”口碑越来越响。
百年坚守,铸造底色。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武汉医疗事业发展和百姓健康奉献力量。
战地救援
济世扶危的基因代代相传
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成立医疗救护队,派遣40余名救护人员赴湘治病,为最早派出外省的医疗队。
1918年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在汉口的太平会馆(今新华织带厂)、长沙会馆(今长沙巷小学)、江西会馆(今第七中学)成立3所临时医院,1919年战事平,留医院一所。
1924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医院正式成立,病床50张。
1933年,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在汉口药帮巷开办红十字会医院。同年设汉口红十字会高级助产学校,校址同在汉口药帮巷,授课老师均由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医院教师兼任。
1938年,医院停办。
1946年6月15日,医院在药帮一巷二十号重新开业,院长周菁柏。1946年7月,医院复办。
服务国防
与城市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1956年医院迁至汉口沿河大道特3号(即汉口沿河大道7号),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武汉分会。
沿河大道特3号,医务人员在门诊大楼前的合影
1958年,医院更名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胡崇道。
1969年医院支持三线建设曾经迁入远安县066基地(现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服务数万名国防工业大军。
上世纪70年代,医院在沿河大道红十字会医院原址重新组建,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一医院”。80年代,复名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995年,医院以“武汉市第十一医院”为第一名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第二名称。
南医北移
建现代化新型综合医院
2002年,为了缓解江汉以北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医院从汉口沿河大道7号搬迁至香港路392号,开始建设现代化新型综合医院。
2008年8月,由医院举办的唐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业。
2015年起,每年开展“千名女性免费两癌筛查”活动,造福江城女性。
2016年,再次恢复“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第一院名,同时保留“武汉市第十一医院”院名。这是对百年传统的确认,也是不忘初心的再出发。秉承文化传统,回归公益特性,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使命感愈发坚定。
2017年,医院百年华诞,医疗技术再升级,借助血管介入技术,成立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依托基因检测,开展疾病风险基因检测、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个体化用药、个人基因组健康管理等精准医疗;多专业全面开展微创技术,腔镜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医联体建设有序推进。
新时代新征程
开启“一院两区资源共享”新格局
百年红十字,不变医者心。
计划新建的医院分部模拟图
经过详细的规划设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将就近建设全新北院区。北院区建筑部分31320平方米,地上21层、地下2层,院内可设置病床数400张、停车位500个。建成后,北院区以急诊、综合医疗为主,南院区(现址)以康复养老为主,形成“一院两区、资源共享”的新格局。同时,医院举办的唐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于2018年完成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