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国际学校的孩子们表演的《美女与野兽》摘得“我们都是戏剧大师”2017年武汉市青少年校园课本剧艺术节“三鼎甲”奖项
武汉市红领巾学校创建于1969年,1970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对外开放学校,成为武汉市第一家在外交部备案的外事接待学校。红领巾人执着地秉承着“以教育之美,润泽儿童生命”的办学理念,一步一印,攀寻在教育阶梯上。走进红领巾,就走进了一个令师生向往和留恋的学校生活世界,一物一景,一言一行,都在诠释着“尚美优雅”的校训。
在红领巾学校,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每个教师也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红领巾人追求卓越,不断刷新教育高度,拓展校园广度,挖掘课堂深度。“学之有道、教之有
138门走班课激发潜能研学课带学生在田野里识“五谷”
红领巾国际学校有138门走班课程,分为阅读、艺术、科技、体育四大类,每周一至周四下午4时至5时,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上“悦读童心”课、“绘本沙龙”课;喜欢体育的同学可以去操场上体验羽毛球课、足球课;喜爱艺术的学生可以选择“创思童绘”课,画出缤纷童年,还可以选择“摇摆节奏”课,舞出精彩;对科学小发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小小科学家”课、“创意搭建”课,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每学期,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当属慧鱼创意课,同学们用慧鱼拼装材料搭建出房屋、大桥、摩天轮、赛车……充满创意的作品总能给老师们惊喜。
1401班女生卜嘉怡在戏剧校本课程和音乐剧社团学习了两年,这个月,她主演的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即将在学校的艺术节上演。红领巾学校有4个校园传统节日: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为有特长的孩子们提供了特别的舞台。体育节里,同学们在运动中收获欢笑,在集体中懂得团结,在竞争中理解努力的意义。科技节里,机器人、3D打印、科学实验……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感受到科技的奇特魅力。在今年的读书节里,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研读主题。五年级的读书节主题是“诗仙李白”,学校邀请了大学教授,给孩子们做专题讲座《当我们遇见李白》,引导学生们吟诵李白诗词,解读诗中意象。女生杨子萱是“李白大数据”研究小组成员,她说:“这次小组合作研究,我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到了在课本上没学过的诗酒文化和诗仙美名,大开眼界。”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个性化,个性课程定制化。在红领巾学校,除了有丰富的校本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还有一个“参差时间”,为不同学情的孩子进行定制化教学。每天的晨读、课间、中午托管、下午课外自由活动、放学托管等时间段,就是同学们的“参差时间”。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在“参差时间”里尝试用多角度解答习题,当起小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难题;对于基础不牢固、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同学,老师们实行“一日三补”,晨读时练运算,课间和午托当面批改作业、讲解课堂知识,课后通过网络进行辅导。
今年11月7日,学校四年级学生来到市郊,在田野里上课。这节课的内容有挖红薯、扎稻草人、收割稻子……课后,每个学生还要完成一份家庭作业:去超市和菜场了解农作物价格,用思维导图制作出一份《一粒饭的旅途》。这学期,学校开设了“美雅足迹”研学课,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研学主题:一年级“开五感”、二年级“知自然”、三年级“识五谷”、四年级“懂劳作”、五年级“读江城”、六年级“晓古今”。同学们走出教室,以自然、城市为师,所见所感都是知识,在探索、实践中学习。“研学课不是春游、秋游”,红领巾国际学校副校长华维说,研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延伸教育课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层面引到更广阔的社会自然舞台,突出生活的教育化,让学生们行有收获。
量身定制云端“成长地图”关注学生的每一次闪光
12月20日下午,四年级学生朱悦宁跟往常一样和妈妈一起打开手机,点开红领巾微校平台,在“学生成长地图”中上传照片。这次,她把在家中阅读课外书的照片上传到了“美雅足迹”板块下的“读书伴成长”栏目中。往前翻阅,这几年她读过的书目,都有详细的记载。除了这个栏目,“学生成长地图”中保存着她这几年来每天的学习、生活点滴。在“多彩课程”板块里,贴着着她的画作、小手工作品照片,还有参加学校合唱队训练的画面。在“身心健康板块”里,记录着她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身高、体重、运动能力数据。“兴趣特长”板块中,滑冰、游泳、练书法……朱悦宁还给自己贴了个“标签”——能静能动,兴趣多多。
借助微校平台,2014年,红领巾学校建立了一套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成长地图”。这个“学生成长地图”,是每位红领巾学校学生的“百宝袋”。学生成长地图分为“认识认识我”“多彩课程”“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美雅足迹”地图5大板块,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履行志愿者职责等5个维度一一对应。这5个板块,又会细化为25个要求,如爱家爱国、城市手心、积极运动、国际视野、环保服务、热爱集体等。每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老师都会用二维码在相应的板块下颁发一枚“美雅章”,记录在学生的专属成长地图上。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张独一无二的成长地图,留下自己的成长足迹,优点与缺点一目了然。四(3)班女生谢欣蕊说,美雅章让她很有成就感,激励着她向品学兼优的美雅少年继续努力。她想让美雅章像星星一样挂满自己的“成长地图”。
今年,成长地图中新增了“我的好习惯专区”,学生们可以选定一个项目,每天打卡,完成好习惯养成目标。四(1)班李乐淇选择的是养成读书好习惯。这学期,她读的是《城南旧事》,每天读书的同时不忘打卡,除了上传读书照片,还会上传朗读语音。同学们的点赞、老师的鼓励激励了她坚持读书,《窗边的小豆豆》《哈佛家训》《昆虫记》……有了好习惯,她读的书越来越多。五(2)班班主任每个周末都会在微校中分享一个菜谱,鼓励学生学做菜、爱劳动。一年下来,女生马蕴灵学会了白灼秋葵、芦笋虾仁、水蛋豆腐蒸虾仁等菜品,也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未来的社会公民,除了人格的完善、情感的丰富,一定是因为独特而优秀”,该校德育主任吴琪表示,红领巾学校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云端“成长地图”通过激活孩子成长所需的多元要素,记载成长全过程,关注每一串足迹,每一次闪光,每一个不一样。她认为,将云端评价的网络技术运用到当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不仅能更全面、及时地留下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瞬间,这个过程中集成的大数据保证了学生综合评价的客观与科学,启发教师们对未来教育生发更多思考。
微校平台领航智慧校园集团式管理缔造“红领巾标准”
12月18日早上7:40,红领巾学校值班校长来到了学校大门口,用温暖的笑容迎接着红领巾每一个成员。这时,“今日校园消息”和“校园大事记”早已通过微校及时传到了每一教职员工和家长的手中。下午5:00,放学时间到了,微校平台的推送洋溢着教育的温度:“今日天气寒冷,老师们记得提醒学生、家长增添衣物,预防感冒。”
每天,学校的老师们各负其责,在微校平台上及时记录着教学巡查、课间活动、午间管理、校队训练等信息,一日五巡,“零遗漏”“零死角”。
微校平台,已经是红领巾老师们日常工作方式,日复一日,红领巾学校的老师们不断刷新红领巾做事的标准,缔造红领巾教育品牌的新高度。近年来,基于网络及大数据的日常管理平台的建设,红领巾学校启用了集成度高、覆盖面广、使用便捷的微信平台管理服务。教师考勤、学校常规巡视、公众信息发布、资源推荐、调查问卷、部分后勤保障等内容都被纳入其中,微校使学校初步实现了管理服务项目的集成化和智能化。
不仅仅是微校平台,集团式高效智慧管理也是红领巾学校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方向。目前红领巾学校有CBD校区、阳光校区和国际学校三个校区,采用了两种办学体制。2015年,学校制定竞争性奖励考核分配方案,并提交全校教职工大会审定通过,形成了三所学校集团式管理的绩效管理工作手册。竞争性奖励考核管理体系涵盖18个具体工作的考核评价方法。每个月、每个学期,老师们都有考核,微校平台上的记录将汇总形成曲线图表,成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绩效考评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了目标和幸福感。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评价,红领巾学校的绩效体系让他对绩效有了新的认识。
红领巾学校校长李艳梅
教育就是
以学生为本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让学校成为令师生向往和留恋的校园生活世界”。学校不应该跟社会生活割裂开,应该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学校培养的是适应今后生活的“未来人”,学习的路径不仅仅依靠累积过往经验的书本,还需要将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的构想与之相融合,让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将学习与探索逐步变成自然。
因此,红领巾学子的发展目标是“脚步坚实,个性灵动”。学校近几年进行的课程改革、评价改革,实际上也是在引导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身体强健、性格良好、素养全面,有一定的思考力。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教育应该让原本不一样的孩子变得更加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尊重孩子们生来就有的差异性,让这种差异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带来各种可能性。我希望我和伙伴们将孩子们身上的差异视作一种教育资源,善加引导、因势利导、适性而为,为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努力。
红领巾学校三个校区分处不同的区域,相互间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两种办学体制,在管理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不论是谋划学校的发展,还是处理当下的问题,我们都会站在全体人员和个体的角度全面考虑。例如教师的发展,我们既有教师队伍整体建设规划和分阶段、分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有针对教师个体的细致追踪指导;既有专业的提升,又强调和谐融洽伙伴情谊的培养。同时,为了整合集团的办学资源,我们近年来积极搭建的“智慧红领巾”现代化数字平台,也助力集团教育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不论是学校的整体性发展,还是阶段性目标的达成,都围绕着这个核心理念,在过程中发现人、培养人、成就人。我愿意把学校看成是校园中的“人”共同营造的发展平台,这个“人”不仅仅指学生、教师,还有教工、家长、志愿者等等。学校给予大家的也绝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校文化的熏陶、浸润、影响下,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未来,我们还将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更细致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前期“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个性化”的基础上,尝试“个性课程定制化”研究。学校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导航仪”,增强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