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市场,大致要经过实验室小试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化“三级跳”。
每级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试验量级的一步步放大,更是对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越阶”式的考验。
江汉区一家企业在多地政府帮助下,设立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整合武汉、赤壁、宜都等3个城市的资源要素,建成涵盖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小试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化”科创服务体系,该协同创新平台在三地共孵化培育了近20家高科技企业,并将新产品研发周期从常规的3-4年缩短到12至18个月。
4月14日,在位于江汉经济开发区内的武汉珈汇精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珈汇精化”),洪昕林刚从赤壁回汉,顾不上休息,又组织团队商议在研项目的落地产业化问题。
本周,除了要处理武汉团队的技术难题,他还要回武汉大学为学生授课。身兼数职的他,还是“绿色催化与环保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创始人,为更多创业团队服务。
依靠城市圈的协同创新平台,他的团队从初创的7人,发展到分处三地的近150人,其中珈汇精化公司年销售额即将突破6000万元,未来3-5年所研制新产品的年产值有望超过15亿元。
跟踪服务这家企业6年,江汉区科经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珈汇精化的成长“催化剂”是:“从科技成果的供、需两端发力,将政府、高校、机构、企业结成创新协同体,形成强大合力”。
资源协同 聚焦创新“最先一公里”
洪昕林,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是他走出校园、投身市场的第6年。
1994年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后,洪昕林在学校里学习、工作了20多年。期间,身在校园里的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化工产业发展的关注。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进入调整期,响应低碳化工的号召,逐渐向精细化工升级转型。
提升核心创新能力,是产业转型的关键之一。2017年,洪昕林与一帮校友决定成立一家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公司,为我国的化工产业贡献更多原创核心技术。
经过一番调研考察,洪昕林等一批创始人决定将公司设在“远离”高校聚集区的江汉区。
“相比于在高校做科研,企业的市场需求更细致。”
江汉区的商贸发达,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等方面优势显著,“更容易吸引人才”。
金融业发达,为企业带来更多投融资机遇。“我们公司几百米外就是‘圈外’,里面就有几十家金融投资机构,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个至关重要”。
洪昕林说,除了这些客观因素,江汉区对企业的服务也让人印象深刻。
帮忙考察选址、给予租金补贴……2019年,在江汉区推动下,“绿色精细化工与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落成,面积超1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及检测设备50余台套。
该区还为企业定制了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帮忙对接投资机构。
区域协同 共奏创新“三级跳”
三嗪酮,一种合成除草剂嗪草酮的关键中间体,成为珈汇精化第一个攻坚目标。
目前,这个产品的全球总需求量一年大约有1.5万吨,其中超过七成是国内生产。
珈汇精化总经理胡浪浪是洪昕林的老同学,在无锡创办企业,做到同行业全球第二,“回汉寻找新机遇”。
两位武大校友在调研中发现,利用传统技术路线产出的三嗪酮,“三废”量大,不可持续发展。
珈汇精化技术团队研发出新技术路线,将三嗪酮生产中的废水含盐量、固废产生量均减少90%。
由于场地、设备的限制,学校的实验室最多只能做到10升反应釜的规模。
而珈汇精化的研发中心,通过模拟工业化过程,引入工艺放大的反应装置和前后处理的设备,反应可以做到100升的规模,为产品中试放大奠定了基础。
2019年,珈汇精化为这种新产品申请了专利。在小试过程中,洪昕林等人发现,与其只做小试技术研发,不如将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产业化的工艺包,“能将效益最大化”。
江汉,地处繁华闹市,不适宜成为化工品的中试、量产基地。洪昕林与胡浪浪将眼光投向省内其它城市,“物理空间更为广阔”。
2019年底,珈汇精化与宜昌市某上市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合资成立了湖北珈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宜都兴发产业园区建设一座产业化试生产实验工厂。
此外,珈汇精化还与赤壁市紧密合作,建设华中地区唯一的精细化工本质安全中试研究基地,核心技术产业化、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链条就此打通。
产业协同 打通创新“最难一公里”
中试熟化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被称为创新的“最难一公里”,实验室研发成果是否能实现量产,关键就在这里。
赤壁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洪昕林团队不出意料地遇到了难题:不是精细化工的专业难题,而是自动化领域的:
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一种固体物料易吸潮、结块,很难在流水线上持续、精准地投放,因此需要人工手动投料,导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急需开发专用自动投料装置与反应釜配套,实现整个生产车间的智能无人自动化控制。
洪昕林找来“队友”: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教授团队,请他们帮忙设计全自动化投料设备。
“经过近6个月的努力,智能无人系统的方案设计已接近尾声。”洪昕林介绍,这次合作不仅解决了自家基地的生产问题,也引发了专家团队的干事激情,“在江汉区也注册了企业,并在赤壁落地发展”。
如今,5个创业团队,主动找到“绿色催化与环保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其成熟的设备与工程化开发经验,孵化科技成果,涉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每家能节省初期研发成本逾百万元。”
这些团队还找到了投融资机构,协同孵化。
洪昕林介绍,不久,这个创新协同的城市“朋友圈”还将加入“新人”:创新平台正在东北建设产业化基地,将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延伸得更广阔。